service@wmztz.com

156 26569009

一声叹息,2025 年这些老厂纷纷倒下!?

2025 年的盛夏,东莞塘厦镇的午后异常安静。曾经轰鸣的工业区里,怡丰运动科技厂区的空调外机早已停转,阳光透过蒙尘的玻璃窗,在空荡荡的车间地板上投下几何形状的光斑。保安老李坐在门卫室里,手里转着退休倒计时的日历 —— 这本日历和隔壁流水线的节拍器一样,都停在了 7 月 14 日。

世界工厂的温度计好像碎了。根据最新统计,2025 年 1 至 5 月,广州注销企业高达 72769 家,平均每天有 482 家企业和这个世界说再见。在制造业重镇东莞,港资老牌企业怡丰运动科技突然宣布全面停产,那些为国际大牌生产 “爆米花鞋底” 的机器,如今只剩下搬运时留下的划痕。加拿大独资的天弘科技、年营收曾达 15 亿元的五株电子,都在这个夏天密集传出了关门的消息,仿佛多米诺骨牌般倒下。

老厂的黄昏恋歌:三重门里的困局

成本门:计算器算不过显微镜

陈更生在东莞开了二十年的五金厂,他办公室的抽屉里锁着两样宝贝:2005 年的利润率报表(那年高达 23%)和 2025 年的成本核算单。”以前算利润用计算器就行,现在得用显微镜,还得天天祈祷原材料别涨价。” 他的苦笑里藏着整个制造业的无奈。
原材料价格像坐了过山车。2025 年上半年,棕榈油价格虽有回落但仍比去年同期高出 30%,椰子油进口均价更是暴涨 90%,创历史新高。南侨食品这样的大企业通过产品调价、调整结构勉强应对,但中小厂根本没有腾挪空间。”客户压价比谁都狠,原材料涨价比谁都快,中间这点利润被挤得比纸还薄。” 陈更生给我们算了笔账:钢材涨了 18%,铝材涨了 22%,连包装用的纸箱都贵了 15%,但出口报价最多只能涨 5%,不然订单就跑到东南亚去了。
劳动力成本更是让老板们头疼。广东制造业平均工资较去年上涨 10.9%,技术岗位涨幅超过 25%,梭织车位月薪开到 1.5 万都招不到熟手。更要命的是,连东南亚这个曾经的 “成本洼地” 也不香了。柬埔寨服装工人最低工资涨到 208 美元 / 月,还得额外缴纳 10% 公积金和 15% 住房补贴,算下来比广东二类地区的 2080 元月薪便宜不了多少。有老板开玩笑说:”现在是国内用工贵,国外用工烦,两头不讨好。”

转型门:算盘打不赢算法

惠州华讯电子的结业通告贴在厂门口第三天才被雨水打湿。这家有 27 年历史的港资企业,产品 100% 外销却从未涉足跨境电商,最终在 2025 年 8 月 31 日画上句号。而几公里外的深圳,某跨境电商企业的直播间里,主播正在用三种语言介绍同款电子配件,单场直播销售额突破百万。
传统外贸的 “三板斧”—— 展会、广交会、老客户,如今越来越不灵了。广交会数据显示,58.8% 的参展企业已采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改造供应链,61.4% 通过数字化手段获取订单,但很多老厂还在用传真机接订单。深圳迅达电器的王经理回忆:”我们 2024 年才注册阿里巴巴国际站,同行早就通过 AI 选品工具把爆款卖爆了。等我们学会上架产品,人家已经在玩直播带货了。”
转型之难,难在思维固化。东莞某玩具厂老板尝试过做亚马逊,却坚持 “量大才接单” 的老规矩,结果眼睁睁看着小单快反的竞争对手把生意抢走。”老师傅们觉得搞电商是 ‘ 不务正业 ‘,宁愿守着空荡荡的车间喝茶,也不愿学怎么用 ERP 系统。” 这种心态在老厂里很普遍,就像一位外贸经理吐槽的:”老板总说 ‘ 以前都是这么做的 ‘,可客户早就不按以前的规矩下单了。”

政策门:老船遇上新灯塔

7 月的某个清晨,浙江某家具厂的外贸经理小张发现邮箱里多了封来自欧盟的邮件,通知他们的产品因为碳排放超标被扣留。这已经是今年第三次遇到这种情况,欧盟碳关税(CBAM)像一把新尺子,把很多老厂的产品量出了问题。
2025 年 5 月,欧洲议会通过碳关税修正案,虽然豁免了年进口 50 吨以下的中小企业,但对大型出口商来说,碳排放数据成了必须提交的 “通关文牒”。钢铁、铝、水泥这些传统强项首当其冲,若无法提供认证碳数据,就得按 100 欧元 / 吨 CO₂缴纳关税,成本骤增 5%-20%。更糟的是,美国又宣布对进口汽车征收 25% 关税,让本就艰难的外贸雪上加霜。
政策的变化比翻书还快。柬埔寨要求 60% 薪资以美元结算,埃及最低工资一年暴涨 191%,这些突如其来的新规让习惯了 “一口价” 的老厂措手不及。某东莞箱包厂就因为漏算柬埔寨的 “法定工龄津贴”,单季度补缴社保 15 万元,直接把微薄的利润赔了进去。就像航海图突然换新,老船长们拿着旧海图,根本找不到新航线。

幸存者的基因突变:冰火两重天

深圳的逆势生长密码

当东莞的工厂在烈日下沉默时,深圳的港口却异常忙碌。2025 年上半年,深圳累计进出口 2.58 万亿元,同比增长 9.4%,继续稳坐内地外贸城市头把交椅。这个曾经的 “世界工厂”,现在成了跨境电商的全球枢纽。
秘诀藏在产业链的 “基因突变” 里。深圳已经构建起从卖家、独立站、制造商到物流服务商的全生态,实现了跨境电商 “购 — 展 — 售 — 退” 的全业态贯通。在坂田的电商产业园里,你能看到白天接欧美订单、晚上直播东南亚市场的 “日光节约型” 企业;在华强北,AI 选品工具和 3D 打样设备让小单定制比传统大货生产还快。
潮汕老板宋骏的转型故事很有代表性。他的服装厂曾为快时尚品牌代工,2024 年加入 SHEIN 的 “爆单计划” 后,通过平台的百亿级流量扶持,三个月就实现了从 OEM 到 OBM 的跨越。”以前客人说要 10 万件才开机,现在 100 件也能做,卖得好马上翻单。” 这种柔性供应链能力,正是老厂最缺乏的 “新基因”。

从算盘到算法的进化

广交会上的对比格外刺眼:一边是传统展位里堆积如山的样品和手写报价单,另一边的智能展区里,企业用 VR 展示生产线,通过 AI 实时核算不同国家的关税成本。数据显示,本届广交会 61.4% 的参展企业通过数字化手段获取订单,58.8% 已用大数据改造供应链。
数字化转型不是选择题,是生存题。某灯具企业老板分享过一个教训:他们花三年时间才建立起跨境电商团队,而竞争对手通过 “外贸直通职” 平台,三个月就招到了懂 TikTok 运营和独立站优化的复合型人才。”以前招个英语好的跟单员就行,现在得找会看 Google Analytics、懂欧盟环保法规的全能选手。” 这种人才结构的代际差,正在加速老厂的淘汰。
有趣的是,转型成功的企业都有个共同点:老板自己先 “上线”。东莞某电子厂的二代接班人把车间改成了直播间,60 后的老板娘每天跟着员工学做短视频。”以前觉得做外贸就是喝酒签单,现在知道直播间里的点赞比酒桌上的碰杯更实在。” 这种思维转变,比任何设备升级都重要。

贸易江湖的新船票:破局的三重门

新基建:从卖产品到卖服务

老厂的困境往往在于 “一根筋”:只盯着产品本身,忽视了贸易链条的价值重构。现在活得好的外贸企业,都在做 “产品 + 服务” 的组合拳。某家电企业不仅卖冰箱,还通过海外仓提供安装维修服务,服务收入占比从 5% 提升到 25%;某家具厂把设计图纸数字化,客户可以在线修改尺寸,定制化订单占比提高到 40%。
跨境电商的基础设施已经今非昔比。菜鸟的智能清关系统能把通关时间从 24 小时压缩到 4 小时,TikTok Shop 的 AI 剪辑工具能自动生成多语言版本的产品视频。这些新基建就像给外贸装上了 “涡轮增压”,而很多老厂还在用 “人力蹬车” 的模式。
“外贸直通职” 上的岗位数据很能说明问题:2025 年上半年,跨境电商运营、海外仓管理、国际合规专员的招聘需求同比增长 200%,这些都是传统外贸从未听说过的新职业。某平台负责人透露:”现在不是缺订单,是缺接新订单的能力,我们平台就是帮老厂对接这种新能力。”

新生态:供应链的攻守道

当东南亚工厂的灯火亮起时,聪明的中国企业没有简单撤离,而是把供应链升级为 “全球网络”。某纺织企业在越南设厂生产坯布,回国内做高端印花,最后通过深圳的设计团队推向全球。这种 “中国 + 东南亚” 的组合拳,既保持了成本优势,又掌控了价值链高端。
RCEP 的红利正在加速释放。2025 年 1 – 4 月,中国对东盟出口增长 12.6%,民营企业进出口占比提升至 56.9%。在广西凭祥口岸,每天有数百辆货车装载着电子元件、纺织面料出境,这些 “半成品” 在东南亚组装后再出口,完美规避了贸易壁垒。
供应链的韧性来自多元化。以前把鸡蛋都放在欧美篮子里的老厂最受伤,而布局了 “一带一路” 市场的企业则相对平稳。某机械企业老板说:”现在是东边不亮西边亮,欧洲订单少了,但中东的光伏项目订单补上来了。” 这种市场多元化能力,正是老厂最需要补的课。

新技能:外贸人的能力重构

在深圳的外贸培训教室里,50 岁的张姐正在学怎么用 ChatGPT 写开发信。她所在的电子厂去年倒闭后,通过 “外贸直通职” 报名了跨境电商课程,现在能熟练操作亚马逊后台和 Google Ads。”以前靠老客户吃饭,现在知道流量才是新客户。”
能力重构需要 “组合拳”。既要有产品专业知识,又要懂数据分析;既得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又要了解海外社交媒体。某跨境电商企业的招聘要求很典型:会英语是基础,能看懂热力图是加分,了解欧盟碳足迹法规是必需。这种复合型能力,让很多只懂传统外贸的老员工望而却步。
政策解读能力也成了新刚需。欧盟碳关税、美国 IRA 法案、东南亚原产地规则,这些复杂的政策文本背后藏着商机和风险。某企业专门聘请了合规顾问,每月解读新政策,”以前是埋头干活,现在得抬头看路,政策风向比订单数量还重要。”

尾声:不是结束,是开始

站在 2025 年的门槛回望,老厂的倒下更像是一场产业升级的 “新陈代谢”。那些消失的厂房里,有的变成了跨境电商产业园,有的改造成了直播基地,就像东莞某工业区墙上的标语:”关掉的是机器,关不掉的是商机。”
深圳湾的晚霞里,集装箱轮缓缓驶入港口,它们装载的不仅是货物,更是中国外贸的新故事。从 “世界工厂” 到 “全球枢纽”,从 OEM 到 OBM,从算盘到算法,这场转型阵痛过后,必将诞生更具竞争力的贸易生态。
就像一位老外贸人在 “外贸直通职” 的留言:”我们这代人用集装箱装走了中国的制造能力,现在要用数字化装回中国的创新能力。” 倒下的是厂房,站起的是新思维 —— 外贸的江湖,从来只留懂变通的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