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vice@wmztz.com

156 26569009

薪资坐火箭,人才捉迷藏:2025 年跨境招聘的 “冰火两重天”

当深圳某跨境电商公司的 HR 在招聘软件上第 23 次修改薪资范围时,她终于明白什么叫 “钞能力也有失灵的时候”。原本 15-20K 的亚马逊运营岗位,三个月内被迫上调到 20-25K,却依然抵不过候选人 “手握三 offer,坐地起价” 的从容。与此同时,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我国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 2.9%,出口更是劲增 7.2%,创下历史同期新高。一边是外贸业务的烈火烹油,一边是招聘市场的 “人才饥荒”,这场看似矛盾的行业奇观,正在 2025 年的跨境江湖真实上演。

一、繁荣的烦恼:订单飞涨与人才荒的拉锯战

清晨八点的义乌国际商贸城,外贸公司老板老李已经在朋友圈刷到了第三条 “高薪急聘” 的动态。他自家的订单量同比涨了 40%,但外贸团队的五名业务员已经连续三个月没有休过周末。”不是不想招人,是招不到啊!” 老李对着刚到的东南亚客户样品叹气,上个月好不容易谈妥的西班牙语外贸专员,临入职被广州的企业加价 5K 挖走,至今岗位还空着。
这种招聘困境并非个例。2025 年《中国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白皮书》显示,全国跨境电商人才缺口已高达 400 万,这个数字相当于整个深圳市常住人口的五分之一。在浙江,这个外贸大省的人才需求占比达到 11.99%,仅次于广东的 22.04%,但人才供给却像钱塘江大潮 —— 来得慢,退得快。杭州跨交会上,100 多家企业挤在人才对接专区,招聘海报上的薪资数字被红笔一改再改,从 “面议” 变成 “15K 起”,再变成 “上不封顶”,活脱脱一部跨境版的《价格战进化论》。
外贸行业的红火是这场人才争夺战的幕后推手。海关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我国出口 13 万亿元,其中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 7.3%,占比高达 57.3%。这些民营企业就像外贸江湖里的 “快刀手”,灵活转向东盟、非洲等新兴市场,对人才的渴求比夏日的气温还要热烈。广西汽车集团的招聘经理林虎清深有体会,集团拓展 “一带一路” 市场后,海外营销岗位的需求翻了三倍,HR 团队全年都在 “校园招聘 – 社会招聘 – 猎头挖人” 的循环中打转。
更有意思的是岗位间的 “薪资鸿沟”。传统外贸业务员的月薪还在 6-10K 的区间徘徊,占比高达 56.9%;而深圳的亚马逊资深运营岗位已经开出 15-25K 的高价,优秀者还能拿到毛利 2-6% 的提成。这种差距让不少传统外贸人心态失衡,就像义乌某公司的老业务员小王抱怨的:”我辛辛苦苦跑展会谈客户,月薪刚过万;隔壁桌刚毕业的跨境运营,试用期就拿 12K,这找谁说理去?”
岗位需求的 “新老交替” 更让招聘市场雪上加霜。除了传统的外贸业务员,企业开始疯狂渴求 “会数据分析的小语种人才”” 懂直播的跨境运营 “”熟悉 RCEP 规则的合规专家”。杭州某跨境公司的招聘启事里,岗位要求写得像 “全能选手” 招募:”英语专八 + 西班牙语流利 + 亚马逊运营 3 年 + 数据分析能力 + 海外仓管理经验”,HR 坦言收到的简历不少,但能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的候选人不足 5%。这种复合型人才的稀缺,就像在沙漠里找绿洲,难上加难。

二、人才荒的三重密码:为什么好员工比涨停板还难抓?

当广州某跨境公司的 HR 在凌晨两点收到候选人 “薪资再涨 2K 就入职” 的消息时,她终于忍不住在朋友圈发了条动态:”现在招人比找对象还难,不仅要看眼缘,还得拼财力,关键是对方还随时可能 ‘ 劈腿 ‘。” 这段吐槽道出了 2025 年跨境招聘的真实困境,而这场困境背后,藏着三个解开人才荒的密码。
第一重密码藏在 “供需失衡” 的账本里。外贸企业的数量正在以惊人速度增长,2025 年上半年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达 62.8 万家,历史首次突破 60 万大关。这些企业就像突然扩容的水池,而人才供给却像细水长流的水管,根本填不满需求的缺口。更要命的是,高校的人才培养速度远远跟不上行业变化。某外贸学院的老师无奈表示:”我们还在教传统外贸流程,企业已经在招 AI 选品专员了,课程更新速度赶不上岗位迭代速度,毕业生自然 ‘ 水土不服 ‘。”
这种供需矛盾在新兴市场尤为突出。随着对东盟进出口增长 9.6%,对非洲增长 14.4%,小语种人才成了香饽饽。柳州瑞东机械的招聘负责人李女士对此深有感触,公司拓展 RCEP 市场后,急需既懂机械又会东盟小语种的人才,但本地符合条件的候选人寥寥无几,只能放宽要求 “英语四级即可,更看重口语交流能力”。这种 “降维招聘” 就像矮个子里挑高个,企业无奈之下只能 “先招进来再培养”,但培养周期又赶不上订单增长速度,陷入恶性循环。
第二重密码藏在 “技能迭代” 的加速器里。现在的跨境人才需求早已不是 “会英语就能干” 的初级阶段,而是进入了 “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的高阶模式。一个合格的亚马逊运营,不仅要懂平台规则、会数据分析,还得研究海外消费者心理、熟悉物流清关,甚至要客串一下直播主播。深圳某公司的招聘要求里,”会用 ChatGPT 优化 Listing”” 能看懂 Google Analytics 数据 “”了解 TikTok 营销逻辑” 成了标配,活脱脱一个 “跨境全栈工程师” 的标准。
这种技能要求的升级让不少老外贸人望而却步。从事传统外贸五年的张姐最近在找工作,发现自己熟悉的信用证操作、展会谈判经验,在跨境电商公司眼里竟然成了 “加分项而非必需项”。”现在面试都问我会不会用 ERP 系统,能不能独立操盘独立站,这些我都没接触过,感觉自己像个行业新人。” 张姐的困惑折射出行业的快速变迁 —— 当外贸从线下走到线上,从批量订单变成碎片化需求,人才的技能树也必须随之重构。
第三重密码藏在 “地域分布” 的不平衡里。跨境人才就像候鸟,扎堆在广东、浙江等外贸发达地区。数据显示,广东的跨境岗位需求占比高达 22.04%,而中西部地区的人才供给却严重不足。这种不平衡让企业陷入 “要么高薪抢人,要么异地招人” 的两难。义乌某供应链公司的 HR 曾丽丽为了招到合适的外贸专员,跟着工商联的招聘团跑遍了云南、湖北等地,但效果依然有限。”我们开出的薪资比当地企业高 30%,但年轻人还是更愿意去一线城市,毕竟那里的职业发展空间更大。”
地域差异还带来了 “人才流动成本” 的问题。深圳的企业要从内陆城市挖人,不仅要支付更高的薪资,还得解决住宿、安家等问题,综合成本比本地招聘高出 50%。而内陆企业想留住人才更是难上加难,柳州得华食品的胡春阳经理坦言:”我们培养一个熟手至少要半年,但稍有经验就可能被沿海企业挖走,相当于在给别人做嫁衣。” 这种 “沿海虹吸效应” 让地域不平衡变成了恶性循环。

三、破局进行时:企业和求职者的 “攻防战”

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人才战争,外贸企业们各显神通,上演了一幕幕 “八仙过海” 的戏码。有的企业化身 “薪酬卷王”,用真金白银砸出竞争力;有的企业修炼 “内功心法”,靠培养和留任打赢持久战;还有的企业借力 “外部神器”,用精准招聘提高效率。这场破局之战,早已打得如火如荼。
“薪酬武器” 依然是最直接有效的杀伤性武器。深圳的跨境电商公司们掀起了 “薪资军备竞赛”,亚马逊运营岗位的平均月薪在一年内上涨了 23%,资深主管级岗位更是突破 30K 大关。更诱人的是提成制度,”毛利 2-6%” 的分成比例让优秀运营年薪轻松过 50 万,堪比互联网大厂的程序员。这种高薪策略确实见效,某公司 HR 透露:”我们把薪资上调 20% 后,简历量立马翻了一倍,虽然用工成本增加了,但总比没人干活强。”
除了现金,企业开始在 “福利套餐” 上做文章。义乌的招聘会上,有的企业推出 “业绩达标送出国游学”,有的打出 “带薪学习小语种” 的旗号,更有甚者直接把 “入职即配笔记本电脑” 写进招聘启事。这些福利就像相亲时的 “附加条件”,虽然不是决定性因素,但总能在关键时刻加分。某企业老板的思路很清奇:”现在招人就像追对象,光说 ‘ 我爱你 ‘ 没用,得拿出实际行动,福利就是最好的诚意。”
修炼 “内功” 的企业则把宝押在人才培养上。广西汽车集团推出了 “菱引・发展” 大学生培养项目,用系统培训把应届生打造成符合需求的外贸人才;杭州的企业则联合当地高校开设 “跨境电商定向班”,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真实运营案例,毕业即能上岗。这种 “自给自足” 的模式虽然周期长,但胜在稳定,就像某企业 HR 说的:”自己培养的人就像自家种的菜,知根知底,忠诚度还高,总比外面 ‘ 高薪挖来的墙头草 ‘ 靠谱。”
更聪明的企业开始借力专业招聘平台,把 “精准匹配” 当成破局关键。”与其在海量简历里海底捞针,不如试试外贸直通职这样的垂直平台。” 深圳某公司的招聘负责人分享经验,”这些平台就像外贸人才的 ‘ 专属菜市场 ‘,企业能快速找到符合要求的候选人,省去了大量筛选时间。” 这种精准对接让招聘效率提升不少,原本需要两个月的招聘周期缩短到两周,大大降低了 “岗位空窗期” 带来的损失。
杭州跨交会上的 “人才对接专区” 就是个成功案例,100 多家企业和求职者面对面交流,省去了中间环节,现场达成的就业意向比线上招聘高出 30%。这种 “线下精准匹配 + 线上长期维护” 的模式,正在成为招聘新趋势。就像外贸直通职平台的运营理念:”让对的人遇到对的岗位,比盲目高薪更重要。”
对于求职者来说,这场人才荒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应届生小王刚毕业就拿到了三家公司的 offer,薪资都在 10K 以上,但他并没有急于决定,而是认真研究了每家公司的培养体系。”我更看重能不能学到真本事,毕竟跨境电商行业变化太快,持续成长比起薪高几千块更重要。” 小王的想法代表了新一代求职者的心态 —— 他们不再只看眼前利益,更关注长期职业发展。
在职人士则忙着 “技能升级”,生怕被行业淘汰。传统外贸业务员小李报了亚马逊运营培训班,每晚下班后学习两小时;英语专业的小张在自学数据分析,希望能转型跨境营销;就连资深的物流经理老王也在研究 RCEP 规则,担心跟不上政策变化。这种 “全民学习” 的氛围让跨境行业成了 “终身学习” 的典范,就像某培训老师说的:”在跨境圈混,不进则退,每天都得像高考前那样努力。”
求职者的 “地域选择” 也变得更加灵活。随着远程办公的普及,不少内陆人才开始为沿海企业做 “线上兼职”,既能享受高薪,又不用背井离乡。武汉的小周就是这样,她为深圳某公司做亚马逊客服,每月能赚 15K,比本地工作高出一倍。”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在哪办公都一样,何必非得挤在一线城市的出租屋里呢?” 这种 “去中心化” 的工作模式,正在悄悄改变人才的地域分布。

四、未来已来:跨境招聘的新趋势

当 AI 开始写 Listing,当直播成了外贸标配,当 RCEP 规则深入骨髓,跨境招聘的未来正在悄然重塑。这场人才战争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就像所有行业周期一样,终将走向新的平衡。但在这个过程中,那些看清趋势、提前布局的企业和个人,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技能融合” 将成为未来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再也不会有纯粹的 “外贸业务员” 或 “电商运营”,取而代之的是 “会小语种的数据分析专家”” 懂直播的供应链管理师 “这类复合型人才。杭州某企业的招聘启事已经体现了这种趋势:” 要求英语流利,能独立运营亚马逊店铺,熟悉 Google Analytics,会用 AI 工具优化广告。”这种” 多技能包 “人才就像游戏里的” 全能英雄 “,在哪都吃香。
“新兴市场” 的人才需求将迎来爆发。随着对东盟、非洲等市场的深入开拓,小语种人才的身价会越来越高。越南语、泰语、阿拉伯语等专业的毕业生,刚入行就能拿到 15K 以上的薪资,比英语专业高出 50%。更值钱的是 “语言 + 行业” 的组合,比如 “西班牙语 + 新能源” “葡萄牙语 + 机械” 这类人才,简直是企业眼中的 “香饽饽”,薪资根本不是问题。
“柔性用工” 将成为招聘市场的新常态。兼职、实习、项目制合作等灵活模式会越来越普遍,企业可以根据订单波动调整人力成本,人才也能同时服务多家企业,实现 “技能变现最大化”。深圳已经出现了跨境电商 “自由职业者联盟”,聚集了运营、设计、翻译等各类人才,为不同企业提供短期服务。这种模式就像 “人才共享经济”,让资源配置更加高效。
“政策红利” 将持续影响人才需求。RCEP 带来的贸易便利化让区域内人才更受欢迎,懂东盟规则的外贸人薪资涨幅比平均水平高 20%。而国家新增的 “跨境电商运营管理师” 新职业,也会推动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未来,跟着政策风口走的人才,总能吃到第一波红利,就像早年做亚马逊的人,早已赚得盆满钵满。
“技术赋能” 将彻底改变招聘方式。AI 筛选简历、视频面试、虚拟试用等技术会普及开来,让招聘效率提升数倍。外贸直通职这类平台正在开发 “人才匹配算法”,能根据企业需求自动推荐最合适的候选人,就像 “跨境人才的相亲 APP”,大大提高了 “牵手成功率”。更智能的是 “技能测评系统”,能快速评估候选人的实操能力,避免 “面试造火箭,入职拧螺丝” 的尴尬。
这场跨境招聘的变革浪潮中,没有永远的赢家,只有不断适应变化的生存者。企业需要放下 “唯薪资论”,建立更完善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求职者也不能只盯着 “高薪诱惑”,而要构建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招聘平台则要当好 “红娘”,让人才和岗位精准对接。毕竟,外贸行业的终极竞争力从来不是低价抢单,而是人才的较量 —— 谁拥有了顶尖人才,谁就能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潮水退去才知谁在裸泳,人才潮涌时方显渠道价值。在跨境贸易的星辰大海中,薪资只是船票,而真正能带你远航的,是那些与你同行的优秀伙伴。用对招聘渠道,找对核心人才,才能在这场全球化的竞赛中,乘长风破万里浪,直挂云帆济沧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