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 10 月 1 日凌晨零点,华盛顿的国会山还亮着灯,但美国联邦政府的 “发动机” 却突然熄火了 —— 这是时隔近七年,美国政府再次按下 “暂停键”。对普通美国民众来说,可能只是国家公园厕所关了、护照办慢了,但对全球外贸圈而言,这简直是平地一声雷,从港口到仓库,从订单到钱包,全链条都跟着抖了三抖。
一、停摆的 “锅”:两党吵架,全球买单
这事说起来挺荒唐,政府关门不是因为没钱,而是因为两党把拨款法案当成了 “吵架工具”。民主党抱着《平价医疗法案》不放,一会儿要延长年底到期的加强型补贴,一会儿要给部分合法居留的移民开放医保福利,活像个拿着福利清单讨价还价的 “家庭主妇”。共和党则一脸 “抠门”,高喊 “维持现状就好”,坚决反对增加开支,两边唾沫横飞互相指责,愣是把政府预算拖成了 “过期食品”。
等到午夜钟声敲响,参议院还是没拿出解决方案,联邦政府非必要部门直接 “断粮”。国会预算办公室早算过一笔账:这次停摆得有 75 万名联邦雇员被迫回家 “无薪休假”,每天光这些人的工资成本就高达 4 亿美元。更讽刺的是,美国联邦预算问责委员会主席马娅・麦吉尼亚斯直接戳穿真相:“政府关门哪是省钱?分明是烧钱!” 这话一点不假,2018 年底那次 35 天的停摆,光经济损失就超 100 亿美元,这次要是拖下去,恐怕又是一笔 “天价账单”。
二、外贸圈的 “连锁反应”:从港口到仓库的 “堵心连续剧”
(一)海关 “半瘫痪”:货物卡在港口 “坐月子”
别以为政府停摆,美国海关就关门大吉了 —— 人家说了,“必要服务不停”。但这话跟没说一样,因为真正干活的技术人员全被拉去 “无薪休假” 了。现在的美国海关,活像个只剩前台的公司,能开门但办不了正事。
上海航运交易所的数据简直扎心:10 月 1 日当天,美西港口对华货柜准班率直接从 85% 暴跌到 62%。要知道,洛杉矶港和长滩港这两个 “美国门户”,上次停摆时就出过岔子,货物停留时间硬生生增加 15% 到 20%。这次更糟,有货代朋友吐槽:“以前清关 3 天搞定,现在一周了文件还在‘排队’,客户天天发消息问‘我的货到哪了’,我只能说‘在海关喝咖啡呢’。”
最惨的是做生鲜和药品外贸的。有个做山东樱桃出口的老板,一批货卡在长滩港 5 天,等清关出来全烂了,直接亏了 20 多万。这还不是个例,2018 年停摆时,食品酒类进出口手续延误成常态,不少贸易商血本无归,这次大家心里都捏着把汗,就怕历史重演。
(二)审批 “断档”:进出口许可成了 “难产儿”
如果说清关延误是 “慢性折磨”,那审批暂停就是 “直接判死刑”。现在美国政府相关部门里,新的进出口认证、审批、背景调查全停了,想办个许可比登天还难。有做电子元件出口的企业,本来谈好给美国客户供货,就差最后一步认证,结果现在审批窗口 “无人值守”,订单直接黄了,违约金赔了好几万。
更坑的是中小企业,本来资金就紧张,就等着政府的小型企业贷款周转,结果现在贷款申请也被按下 “暂停键”。布鲁金斯学会早预警过这事儿,可真发生了,大家还是措手不及。有老板无奈地说:“以前觉得美国市场规范,现在才知道,规范不规范全看政府‘开不开门’。”
(三)供应链 “掉链子”:苹果供应商和亚马逊卖家集体 “头大”
美国政府一停摆,全球供应链都跟着 “打喷嚏”。就说苹果吧,它 200 家核心供应商里 80% 都在中国,郑州富士康生产的 iPhone 本来要运到美国,结果加州清关一延迟,出货周期直接多了 3 到 5 天。苹果那边急得跳脚,供应商这边也跟着加班加点赶工,生怕耽误新品上市。
亚马逊中国卖家更惨,以前补货周期 14 天,现在硬生生拖到 22 天。有做家居用品的卖家说:“万圣节的货还在港口飘着,估计赶不上销售旺季了,只能先把货转到加拿大仓库,走‘曲线救国’的路子,成本又多了一大块。” 这还不算完,物流成本也跟着涨,美西港口的滞港费一天比一天高,不少小卖家直呼 “扛不住”。
三、数据 “断供”:外贸人成了 “盲人摸象”
对做外贸的来说,经济数据就是 “导航仪”,可现在美国政府一停摆,这 “导航仪” 直接黑屏了。就业数据、物价数据、进出口价格趋势…… 以前按时发布的 “干货”,现在全成了 “未知数”。
有外贸企业的采购总监吐槽:“不知道美国通胀走势,我们不敢随便调价,只能找第三方做数据建模,可误差高达 5%。调高了怕丢客户,调低了怕亏本,简直是在走钢丝。” 更麻烦的是,很多企业制定下季度的出口计划,全靠美国的贸易数据做参考,现在数据 “断供”,计划只能搁置,眼睁睁看着商机溜走。
罗申美会计师事务所的首席经济学家乔・布鲁苏埃拉斯说得更直接:“政府停摆可能导致大量岗位被裁,美国消费力一降,欧洲对美出口先受影响,德国工业企业首当其冲。”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欧盟那边已经算过账了,要是停摆两周,欧盟经济得损失 40 亿欧元,要是拖到 8 周,损失直接飙到 160 亿欧元。
四、历史重演?那些年美国政府停摆的 “坑”
其实这不是美国政府第一次 “摆烂” 了。2018 年底到 2019 年初那次停摆,持续了 35 天,创下历史纪录。当时 80 多万联邦雇员没工资拿,有人得靠领救济粮过日子,机场安检员也因为人手不够,导致航班大面积延误。
克林顿执政时期,政府两度停摆,28.4 万名职员被迫休假,公共服务停摆得一塌糊涂。可就算有这么多 “前车之鉴”,两党还是学不乖,每次都把政府停摆当成 “政治筹码”。美国联邦预算问责委员会主席马娅・麦吉尼亚斯说得太对了:“政府关门根本省不了钱,反而在浪费纳税人的钱,还砸了美国的招牌。”
五、外贸人该怎么办?这些 “求生技巧” 请收好
虽然日子难,但外贸人从来不是 “坐以待毙” 的主儿。不少企业已经开始行动,总结出了一套 “求生攻略”。
首先是 “物流避险”,尽量选择美东港口或者加拿大、墨西哥的中转港口,避开拥堵的美西港口。有货代公司还推出了 “加急清关服务”,虽然贵点,但能省不少时间。其次是 “数据补位”,除了第三方数据公司,还可以关注行业协会的报告,比如美国全国零售商联合会的消费趋势分析,多少能补点 “信息差”。
最重要的是 “客户沟通”,很多卖家主动给美国客户发邮件,说明情况,争取宽限期。有卖家说:“真诚永远是必杀技,客户知道不是我们的问题,大多能理解,还能趁机拉近关系。” 当然,也有企业开始开拓其他市场,东南亚、中东的订单多了起来,算是 “东边不亮西边亮”。
说到这儿,“外贸直通职” 得站出来说句公道话:美国政府停摆这事儿,看似是美国的 “家务事”,实则戳中了外贸行业的 “命门”—— 依赖单一市场的风险实在太大。平时总说 “鸡蛋不能放一个篮子里”,真遇到事儿了才明白,这话有多重要。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卖家,分散市场、搭建多元化供应链,才是对抗不确定性的 “护身符”。
六、尾声:停摆终会结束,但教训不能忘
现在的华盛顿,两党还在互相扯皮,没人知道政府什么时候能 “开门”。75 万名联邦雇员还在盼着工资,外贸人还在盯着港口的货,全球供应链还在 “苟延残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次停摆带来的影响,不是 “开门” 就能立马消除的。
就像马娅・麦吉尼亚斯说的,政府关门是在浪费钱,可对贸易商来说,浪费的不仅是钱,还有时间、商机和信心。等这次风波过去,估计不少外贸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市场布局,毕竟谁也不想再经历一次 “被美国政府绑架” 的日子。
最后想说,做外贸就像在大海上航行,难免遇到风浪,美国政府停摆不过是其中一朵浪花。但浪花虽小,却能提醒我们:只有练就 “抗风险本领”,才能在风浪里行得稳、走得远。毕竟,“靠人不如靠己,靠单一市场不如靠全球布局”—— 这话,送给每一个在风浪中前行的外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