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经济还在 “感冒发烧” 的恢复期,中国外贸却已经活力满满地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2025 年前 8 个月,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到 29.57 万亿元,同比增长 3.5%。这个数字背后,是连续 3 个月进出口双增长的稳健步伐,更是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中逆势上扬的坚韧身姿。就像班级里那个总能在难题中找到解题思路的学霸,中国外贸的表现不仅让国内从业者振奋,更在国际朋友圈收获了一波又一波的关注和 “点赞”。
一、全球围观的增长密码:从数据到真相
阿曼通讯社最近大概有点忙,毕竟连续 3 个月盯着中国进出口数据双增长的消息,就像追一部剧情越来越精彩的连续剧。他们关注到,在这波增长中,出口扮演了绝对的 “主角”,以 6.9% 的同比增速引领着整体扩张。这就好比一场接力赛,出口这一棒不仅稳稳接住,还跑出了令人惊喜的加速度。
美国《纽约邮报》也忍不住把目光投向东方,他们发现 8 月份中国对多个地区的出口都展现出强劲势头,欧盟、东盟和非洲国家的进口清单上,“中国制造” 的身影越来越密集。这可不是偶然现象,看看具体数据就知道:前 4 个月中国对东盟出口增长 12.6%,4 月份单月更是飙到 20.8%;对欧盟出口也保持着 6.1% 的稳步增长,其中对德国这个欧洲经济 “火车头” 的出口增长达到 11%;在非洲市场,前 4 个月出口增速也达到了 12.7%。如果把全球贸易比作一个大超市,那中国商品的货架前显然排起了更长的队伍。
保银投资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的评价可谓一针见血:“中国出口商一直努力提高在其他国家的市场份额,这一‘走出去’举措为中国出口增添韧性。” 这种韧性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无数外贸人在全球市场中摸爬滚打练出来的本事。就像浙江猎马人袜业有限公司,他们出口日本的袜子在 RCEP 生效后,关税从原来的 7.4% 降到了 5.6%,今年 4 月新一轮降税后,整体降幅达到 2.3 个百分点。别小看这几个百分点的变化,对于薄利多销的纺织行业来说,这就相当于在国际市场上多了几分价格底气,也让 “中国制造” 的性价比优势更加突出。
马来西亚《今日商业》杂志看得更透彻,他们直言:“中国 8 月份外贸增长势头持续强劲,这表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商业活动不确定性中持续展现出韧性。” 这种韧性体现在哪里?看看具体的商品结构就一目了然。前 8 个月,中国出口机电产品 10.6 万亿元,增长 9.2%,占出口总值的 60.2%。这意味着什么?每出口 10 元钱的商品里,就有 6 元是机电产品,这样的结构可比前些年 “衬衫换飞机” 的时代健康多了。
其中,集成电路出口 9051.8 亿元,增长 23.3%;汽车出口 6052.3 亿元,增长 11.9%。这两个数字尤其值得关注。如果说集成电路是现代工业的 “大脑”,汽车是制造业的 “皇冠”,那么中国在这两个领域的出口增长,就相当于在全球产业链的高端环节站稳了脚跟。有分析预计,2025 年中国整车出口有望触及 700 万辆关口,商用车出口首破百万辆。想想看,当中国汽车在全球道路上越来越常见,当中国芯片在各种电子设备中发挥作用,中国外贸的底气自然越来越足。
二、民营企业的硬核实力秀:撑起外贸半壁江山
如果把中国外贸比作一支交响乐团,那么民营企业绝对是当之无愧的 “主力声部”。美国 “中东北非金融信息网” 早就注意到这个现象:2025 年前 8 个月,中国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增长 7.4%,达到 16.89 万亿元,占贸易总额的 57.1%,同比提升 2.1 个百分点。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中国外贸的半壁江山以上都由民营企业撑起,而且这个比例还在不断提升,说民营企业是中国外贸的 “半壁江山” 都有点谦虚了,简直是 “主力军” 的存在。
在民营经济大省浙江,这种表现更加亮眼。一季度浙江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达 1.05 万亿元,占全省进出口比重高达 81.1%。也就是说,在浙江每 100 元的外贸额中,就有 81 元来自民营企业。更厉害的是,浙江省一季度外贸进出口对全国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66.4%,居全国首位。这就像班级里的优等生不仅自己成绩好,还带动了全班的平均分,这样的 “带头作用” 实在给力。
这些民营企业可不是靠低价竞争取胜,而是在 “提质增效” 的道路上越走越稳。斯捷尔传动机械 (杭州) 有限公司就是个典型例子。他们把成本几十元人民币的钢材,经高精度机床加工后制成传动轴,售价能超过 40 欧元。这种 “点石成金” 的本事可不是一朝一夕练成的,公司每年的研发投入占比高达 15%,难怪能在欧洲市场站稳脚跟,还成功打入韩国现代的供应链。一季度公司营收增幅超过 30%,订单已经排到饱和,正在新建智慧工厂扩大产能。这样的民营企业,靠的是技术实力说话,在国际市场上自然腰杆硬。
在浙江,像斯捷尔这样的企业还有很多。湖州立讯精密工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智能泳池清洁机器人,凭借高效清洁、智能运维等优势,成了欧洲、东南亚地区酒店、社区及家庭的 “新助手”。公司外贸经理肖兴会介绍,他们研发的融合检测技术能确保机器人清洁范围覆盖泳池每个角落,预计全年出口量超 4 万件,货值可达 3000 万美元。从简单的机电产品到智能装备,“浙江制造” 正在用科技含量赢得全球市场的认可。
传统优势产业也在焕发新生。在有 “世界小商品之都” 之称的义乌,商户周碎玲的小家电店铺在 240 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加持下,迎来一波又一波外商。开门没多久,一位伊朗客商就下单了 20 件吹风机与剃须刀的混拼订单。这种 “小而美” 的交易背后,是义乌市场超 210 万个商品品类的强大供给能力。一季度义乌跨境电商平台进出口 78.8 亿元,同比增长 30.8%,传统小商品通过跨境电商的翅膀,飞得更远了。
劳动密集型产品也在通过科技赋能提升竞争力。浙江禾欣控股有限公司与高校合作研发环保型超纤革聚氨酯基涂层技术,应用于汽车坐垫等部件,相比日本同类产品,每生产万米涂层能大幅降低能耗与减少挥发性有机物排放。这种既环保又高效的生产方式,让传统产业在国际市场上依然保持竞争力。一季度浙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 2848.7 亿元,占全国同类商品出口总值的 30.0%,这说明 “中国制造” 的传统优势依然稳固。
这些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自然也带动了外贸人才的需求。当斯捷尔传动的智慧工厂需要扩大产能,当立讯精密的泳池机器人订单不断增加,企业对懂技术、懂外语、懂国际贸易规则的复合型人才需求越来越迫切。这时候,像 “外贸直通职” 这样的外贸行业招聘网站就派上了大用场,它就像一座桥梁,一边连接着急需人才的外贸企业,一边连接着寻找机会的外贸从业者,让人才和岗位精准匹配,为民营企业的外贸增长注入了 “人力资源” 的活水。毕竟,再好的企业发展蓝图,也需要优秀的人才来实现。
三、政策与市场的双向奔赴:外贸增长的双重引擎
中国外贸能在全球经济 “逆风” 中保持增长,除了企业自身的努力,政策的 “保驾护航” 也功不可没。就像开车长途旅行,不仅需要性能良好的车辆(企业),还需要清晰的路标(政策)和良好的路况(营商环境),中国外贸的稳健前行,正是企业与政策良性互动的结果。
出口退税政策就是一项深得企业欢迎的 “暖心政策”。这项政策相当于给出口企业一个 “红包”,把企业在国内生产流通环节缴纳的税款部分或全部退还,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虽然具体的退税比例会根据商品种类有所不同,但对于薄利的外贸行业来说,这笔退税往往能成为企业扩大再生产的 “及时雨”。在全球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这样的政策支持就像给企业加上了 “Buff”,让他们在国际赛场上更有底气。
RCEP 的全面实施则为外贸企业打开了更多 “便利之门”。2025 年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实施的第四年,也是对 15 个签署国全面生效两周年。作为世界上参与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的自贸协定,RCEP 带来的关税减免、原产地累积规则等红利正在持续释放。杭州海关数据显示,今年 1 月签发 RCEP 原产地证书 8494 份、货值 22.17 亿元,帮助企业享受进口国关税减让超 2200 万元。黄埔海关更是累计签发 RCEP 原产地证书超 6.6 万份,享惠货值达 880.65 亿元。这些数字背后,是企业实实在在的成本下降。
RCEP 的原产地累积规则尤其受到企业欢迎。简单来说,就是在 RCEP 成员方之间,企业使用的原材料只要来自任何一个成员国,都可以视为生产国的原产材料,更容易达到关税优惠的标准。广州捷通日化制造有限公司从日本、马来西亚进口原材料,生产的清洁用品出口越南时,凭借 RCEP 证书,商品税率从 5% 直接降为 0。陆逊梯卡华宏 (东莞) 眼镜有限公司从泰国、菲律宾等地进口光学镜片,制成眼镜出口澳大利亚,两年来享受关税减免约 4500 万元。这种 “1+1>2” 的规则,让区域内的产业链供应链更加紧密,也让中国企业在国际分工中更具优势。
海关的便利化措施也在为外贸 “提速增效”。杭州海关指导企业用好 “中国海关优惠原产地服务平台”,深化推广原产地证书 “e 打印” 模式,叠加线上申报和智能审核等举措。黄埔海关打造 “一站式” 签证业务办理窗口,企业足不出户就能完成原产地证书的申领。这些数字化、智能化的服务举措,就像给外贸通关 “开了绿灯”,让企业少跑腿、好办事,有更多精力投入到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上。
跨境电商的蓬勃发展则为外贸增长开辟了 “新赛道”。2025 年一季度我国跨境电商出口额突破 4480 亿元,同比增长 9.6%。作为全国首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杭州的表现尤为突出,成立 10 年来累计进出口逾 2000 亿元,年均增速超 30%。今年春节期间,速卖通推出 “春节不打烊” 活动,大量商家日销突破数千单甚至万单,1 月平台出口订单超过 700 万单。阿里国际站订单量同比大涨 50%,欧洲市场增速最快达到 70% 多,中东、南美等新兴市场也紧随其后。
跨境电商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撑。海外仓作为跨境电商的 “刚需基础设施”,市场规模已突破 3800 亿元,预计 2028 年将达 5870 亿元。杭州空港口岸新增或恢复多条全货运航线,已开通运营的国际全货机航线达 25 条,每周航班频次超过 100 架次。这些航线就像空中的 “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优质商品源源不断地运往全球各地。1 月杭州空港口岸出口跨境电商货运量达 1.19 万吨,同比增长 27.75%,这就是跨境电商活力的最佳证明。
政策红利与市场活力的碰撞,产生了奇妙的 “化学反应”。政府部门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出台支持政策,企业则积极利用这些政策红利开拓市场、提升竞争力。这种 “双向奔赴” 的良性互动,正是中国外贸保持韧性的重要原因。当政策的 “加法” 遇上市场的 “乘法”,中国外贸的增长动力自然更加强劲。
四、全球逆风下的韧性密码:中国外贸的生存智慧
尽管中国外贸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但全球经济环境依然复杂严峻,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关税战和外部需求收缩等 “全球逆风” 依然存在。就像航行在大海上的船只,难免会遇到风浪,中国外贸的韧性,恰恰体现在这些风浪中保持稳定前行的能力。
面对不确定性,中国外贸企业的 “生存智慧” 首先体现在市场多元化的布局上。不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是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分散风险。前 4 个月我国对非美地区出口同比增长 13%,其中对东盟增长 20.8%,对拉丁美洲出口增速更是达到 16.3%。在对巴西、南非等传统市场增长放缓的情况下,企业积极开拓其他国家市场,实现了 “东方不亮西方亮” 的效果。这种市场多元化战略,就像给外贸装上了 “稳定器”,让整体增长更加稳健。
产品结构的持续优化是抵御风险的另一 “法宝”。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也更能抵御价格波动的影响。前 8 个月机电产品出口占比达到 60.2%,其中集成电路和汽车出口保持高速增长。中国在光伏、风电、电动汽车等绿色产业的领先优势,使其成为全球绿色供应链的关键提供者。随着全球对碳中和的重视,这些绿色产品的市场需求将持续扩大,为中国外贸提供新的增长点。
供应链的韧性则是应对外部冲击的 “压舱石”。疫情期间,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展现出的强大韧性给世界留下深刻印象。如今,这种韧性进一步增强。浙江恒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利用 RCEP 政策,将塑料制晾晒架和烫衣板销往日本,关税从 3.9% 下降到 3.2%。日立电梯 (中国) 有限公司从日本进口电梯部件,RCEP 实施后享惠进口货值 1.26 亿元,节省关税 200 多万元。这些案例都说明,中国企业已经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政策工具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政府的及时调控和服务保障也为企业应对风险提供了有力支持。面对供应链受阻的情况,政府部门积极搭建平台、畅通物流,保障关键物资运输。海关的 “智能审核 + 自助打印” 等便利化措施,大大提高了通关效率。针对企业在国际贸易中遇到的壁垒和摩擦,政府部门及时提供法律支持和应对指导,帮助企业维护合法权益。这种 “有形之手” 与 “无形之手” 的协同发力,让中国外贸在风浪中更有底气。
“外贸直通职” 在这个过程中也发挥着独特作用。面对复杂的国际市场环境,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既需要懂外语、懂国际贸易的商务人才,也需要熟悉跨境电商、数字营销的新型人才。“外贸直通职” 就像一个 “人才导航仪”,帮助企业精准找到所需人才,也帮助求职者找到合适的岗位。当企业有了合适的人才,应对风险的能力自然更强,这正是 “人才兴贸” 的生动体现。
五、结语:破浪前行的中国外贸
2025 年前 8 个月的外贸数据,就像一张写满惊喜的答卷,展现了中国外贸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中的韧性与活力。从连续 3 个月的进出口双增长,到民营企业撑起半壁江山;从机电产品的强势表现,到跨境电商的蓬勃发展;从 RCEP 红利的持续释放,到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灵活布局,中国外贸正以稳健的步伐破浪前行。
这份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每一个外贸人的辛勤付出,离不开企业的创新求变,更离不开政策的有力支持。“外贸直通职” 这样的平台则在其中架起了人才与企业的桥梁,为外贸发展注入了人力资源的动力。在全球经济的风浪中,中国外贸不是随波逐流的浮萍,而是扎稳根基、破浪前行的航船,带着无数企业的梦想和创新的力量,驶向更广阔的全球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