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vice@wmztz.com

156 26569009

招聘旺季不旺?跨境求职者遭遇奇葩笔试:外贸人的职场 “奇幻漂流”

一、热数据下的冷现实:外贸招聘季的 “冰与火之歌”

2025 年的外贸招聘季,像极了南方梅雨季的天气 —— 表面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却透着一股挥之不去的潮湿与寒意。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2025 年前 7 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 25.7 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3.5%,其中出口 15.31 万亿元,增长 7.3%,展现出强劲韧性与增长潜力。可与此同时,最新招聘报告却给兴冲冲的求职者泼了盆冷水:近四成企业表示 2025 年招聘需求同比减少,更有半数企业悄悄缩减了招聘预算。这就形成了一个荒诞的局面:外贸大船还在乘风破浪,船上的招聘岗位却在偷偷减少救生艇。
在广州琶洲的一场跨境电商招聘会上,求职者小林拿着精心准备的简历在人群中穿梭,感觉自己像颗被反复抛掷的骰子。”去年同期,这里的企业展位能排到电梯口,今年不仅少了三分之一,好多展台都只摆着易拉宝,连收简历的 HR 都凑不齐整。” 他不知道的是,自己正在经历外贸行业的 “结构性阵痛”—— 传统外贸岗位像退潮的海水般缩减,而跨境电商 AI 运营、国际站 AI 运营等新兴岗位又像礁石般突兀地冒出来,形成了 “招聘旺季不旺,好岗一岗难求” 的怪圈。
这种冷热不均在数据上体现得淋漓尽致。2025 年我国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数量再创新高,民营企业进出口占比持续提升。但企业数量的增加并没有带来招聘需求的同比例增长,反而因为竞争加剧,不少企业选择 “精兵简政”。深圳某户外用品公司的 HR 主管私下透露:”以前招外贸业务员看经验,现在还要考 AI 工具使用和数据分析;以前运营亚马逊账号只要懂英语,现在得会用 AI 生成文案、做短视频、玩直播,岗位要求越来越 ‘ 内卷 ‘,我们也很无奈。”
岗位结构的变化比变脸还快。传统外贸业务员岗位同比下降 20% 的同时,跨境电商 AI 运营、AI 外贸业务员、国际站 AI 运营等岗位需求却增长了 40%。从阿里国际站平台上的跨境电商商家招聘岗位来看,29.8% 与 AI 相关,要求应聘者灵活运用常见的 AI 工具,愿意探索 AI 在跨境场景的创新应用。这种新旧交替让求职者措手不及:学国际贸易的应届生不懂 AI 营销工具,做了五年传统外贸的老鸟不会用 AI 生意助手分析数据,大家都卡在了 “经验过期,新技能未满” 的尴尬地带。就像一位求职者在朋友圈吐槽的:”昨天还在背 UCP600,今天就被要求用 AI 生成亚马逊 Listing 优化方案,感觉自己像个刚学会 BB 机操作就被扔进 6G 时代的古董。”
招聘预算的缩减则让这场 “求职游戏” 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企业不再像以前那样花钱参加大型招聘会,转而依赖 AI 筛选简历和内部推荐;面试流程从 “一面二面终面” 简化成 “AI 笔试 + 线上面试” 两步走;连 offer 发放都变得小心翼翼,某企业 HR 直言:”现在发 offer 就像拆炸弹,必须确认前员工完全离职,新岗位预算审批通过,才敢给候选人打电话。” 这种谨慎传导到求职者那里,就变成了 “投了 50 份简历,只收到 3 个笔试邀请” 的现实。
最具戏剧性的是区域差异。东部地区作为外贸 “压舱石”,进出口占比稳定,招聘需求相对稳定;而中西部地区虽然进出口规模增长迅速,但优质岗位依然稀缺。在成都一场招聘会上,某跨境电商公司的展位前排起长队,岗位要求却写着 “需接受每月 15 天国内出差,熟练使用 AI 远程沟通工具”,让不少求职者望而却步。这种 “好岗位在远方,近处岗位不友好” 的困境,让外贸人的求职路变成了地理大发现之旅。

二、奇葩笔试进化论:当外贸招聘变成 “AI 脑筋急转弯大赛”

如果说招聘需求缩减是外贸求职路上的 “减速带”,那么层出不穷的奇葩笔试就是横亘在路上的 “绊脚石”,而且还是带刺的那种。2025 年的外贸笔试,早已跳出了 “信用证条款翻译”” 国际贸易术语辨析 “的传统框架,进化成了一场考验 AI 应用能力、脑洞、情商和抗压能力的” 综合格斗赛 “。
在深圳某科技公司的笔试现场,应聘外贸业务主管的小张拿到试卷就懵了。第一部分不是外贸知识,而是 “用 AI 工具生成三行情诗推广公司的钓鱼竿产品,并分析 AI 生成内容的优劣”;第二部分要求 “用 AI 生意助手计算亚马逊 FBA 费用时,顺便分析为什么年轻人更爱深夜钓鱼的数据报告”;最后一道大题更绝:”如何用 AI 工具辅助设计与外星采购商的谈判策略?” 小张盯着试卷上的 AI 工具图标,感觉自己不是来应聘的,而是来参加 “外贸版《奇葩说》” 的。
这种 “专业题 AI 化,奇葩题中心化” 的趋势正在蔓延。广州某服装外贸公司的笔试题里,一半是服装尺寸表 AI 翻译这种正经内容,另一半却要求 “用 AI 工具做 SWOT 分析法解析最近流行的 ‘ 多巴胺穿搭 ‘ 对出口的影响”;杭州某跨境电商企业更绝,笔试包含 “用 AI 工具翻译 TikTok 热梗并评估文化适配度”” 给产品起三个外国网红同款名字并让 AI 生成推广文案 ” 等题目,让学了四年国际贸易的应届生怀疑自己上的是假大学。
最让求职者崩溃的是 “看似专业实则挖坑” 的题型。东莞一家电子厂的外贸笔试中有道情景模拟题:客户投诉收到的耳机有胶水残留,要求 100% 索赔,仓库也紧急来电反映问题,让求职者在 30 分钟内用 AI 工具写封回复邮件并修改润色。这题目本身很正常,但隐藏条件是 —— 邮件里必须包含三个以上的 “公司价值观关键词”,而这些关键词直到交卷前五分钟才通过微信群发出来。”这哪是考业务能力,分明是考 AI 工具熟练度、记忆力和临场反应!” 一位没通过的求职者愤愤不平地说。
笔试内容与岗位需求的 “次元壁” 也越来越厚。应聘亚马逊运营岗的小周遇到的笔试题里,居然有 “用 AI 工具写一段爬取竞品价格的代码提示词”,而岗位要求里明明写着 “会基础办公软件即可”。事后他才从内部人士那里得知,这是技术部门临时加的题,”老板觉得懂 AI 提示词的运营更有潜力”。这种 “老板拍脑袋,HR 抄作业” 的出题方式,让笔试变成了 “猜老板心思大赛”。
更奇葩的是那些 “AI 玄学测试”。深圳某外贸公司的笔试最后一页,赫然印着 “用 AI 工具分析你的 MBTI 性格是否适合外贸岗位” 的测试题,甚至要求用 AI 生成个人职业发展报告;上海一家企业则把 “AI 工具使用偏好” 作为笔试必考内容,据说 “喜欢用 AI 辅助决策的人优先录用”。求职者小李吐槽:”我应聘的是外贸业务员,又不是去考 AI 训练师,难道不用 ChatGPT 就不能做信用证了吗?” 这种把职场招聘变成 “AI 配对” 的操作,让严肃的求职过程充满了荒诞感。
笔试难度的 “通货膨胀” 也在同步发生。以前能拉开差距的 “信用证条款分析”,现在成了送分题;取而代之的是 “用 AI 工具翻译三种外语产品卖点并优化”” 让 AI 计算不同汇率波动下的报价策略并修正 “等烧脑题。更过分的是时间限制,某公司要求在 45 分钟内完成” 用 AI 翻译一封 500 词的投诉邮件 + 用 AI 制作一份简易报价单 + 分析两个 AI 生成的市场数据图表 “,平均 15 分钟一道大题,让求职者手忙脚乱得像在玩” 外贸版节奏大师 “。
这些奇葩笔试背后,其实是企业招聘焦虑的折射。在招聘预算缩减的情况下,HR 们试图用 “AI 创意笔试” 快速筛选候选人,却不小心把筛选变成了 “筛选掉正常人”。某招聘平台的数据显示,2025 年外贸行业笔试环节淘汰率同比上升 30%,其中因 “奇葩 AI 题” 被淘汰的比例占了近五成。就像一位资深外贸经理说的:”我们当年靠一封开发信拿下百万订单,现在的年轻人却要先证明自己会用 AI 给外星人写邮件,这行业变化也太快了。”

三、双向困境的解剖课:企业与求职者的 “错位舞蹈”

外贸招聘市场的怪现象,本质上是一场企业与求职者的 “错位舞蹈”—— 企业拿着新剧本找演员,求职者背着旧台词来试镜,双方都觉得对方跟不上自己的节奏。这种错位在 2025 年变得尤为明显,一边是企业感叹 “招不到合适的人”,一边是求职者抱怨 “没有合适的岗”,中间隔着的不仅是简历筛选系统,更是整个行业转型期的阵痛。
企业的 “招聘焦虑症” 比求职者更严重。2025 年外贸规模持续增长,但外部环境的复杂性让企业如履薄冰。某灯具出口企业的老板透露:”现在做外贸就像走钢丝,汇率波动、贸易壁垒、原材料涨价,任何一个因素都可能让利润归零。我们不敢随便招人,招进来就要能创造价值,特别是要会用 AI 工具提高效率,所以笔试严格点也正常。” 这种 “招即能用 AI” 的迫切需求,让企业把笔试变成了 “AI 全能选手选拔赛”,结果反而筛掉了有潜力但不擅长考试的候选人。
HR 部门则夹在老板和求职者中间 “左右为难”。最新报告显示,企业缩减招聘预算后,HR 的人均招聘压力增加了 50%。为了提高效率,不少 HR 开始在笔试环节 “AI 出奇制胜”,希望用几道 “AI 神题” 快速判断候选人的综合能力。但专业度的不足让这种尝试变成了 “东施效颦”—— 某公司让外贸岗候选人做 “AI 逻辑推理题”,结果题目抄的是程序员考试真题;另一家企业的 “AI 情景模拟题” 漏洞百出,连资深外贸人都不知道该怎么答。就像一位 HR 私下说的:”我们也不想出奇葩题,但老板觉得常规笔试太普通,必须加入 AI 元素,只能硬着头皮创新。”
跨境电商的崛起让岗位需求发生了 “基因突变”。传统外贸岗位要求的 “外语好、懂流程、会谈判”,在跨境电商时代变成了 “会 AI 运营、懂数据分析、能直播” 的复合型技能包。中山某跨境电商企业的招聘要求里,除了常规的英语四级,还加上了 “熟悉 AI 工具”” 能独立用 AI 生成产品视频 “”会用 AI 工具写文案” 等新技能。这种技能需求的跃迁,让传统外贸人无所适从,也让应届生感觉 “学的都用不上,用的都没学过”。
求职者的 “技能断层” 问题在笔试中暴露无遗。某招聘平台做过测试,让有 3 年以上经验的传统外贸业务员做跨境电商 AI 笔试题,通过率不到 25%。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 AI 工具使用能力不足,不会用 AI 生意助手分析数据;二是数字化思维欠缺,不知道如何让 AI 辅助业务;三是 AI 提示词设计能力欠缺,生成的内容质量不高。这种断层导致很多求职者 “笔试就像裸考,面试全靠胡诌”,陷入 “越找不到工作越焦虑,越焦虑越考不好” 的恶性循环。
更隐蔽的矛盾在于 “期望差”。企业在缩减预算的同时,对候选人的要求反而提高了,希望用同样的成本招到更优秀的 AI + 外贸复合型人才;求职者则因为市场竞争激烈,降低了薪资期望,却对工作内容和稳定性有了更高要求。某外贸公司的笔试评分标准很能说明问题:不仅要专业题正确率高,还要 “AI 工具用得溜”” 抗压能力强 “”有创业精神”,甚至在答题纸上标注 “AI 生成内容缺乏创意者扣分”。这种 “既要又要还要” 的招聘心态,让笔试变成了 “找茬游戏”,而不是能力考察。
地域差异让这场 “错位舞蹈” 更加混乱。东部沿海地区的外贸企业已经在考 “跨境直播 AI 话术设计”,而一些内陆城市的企业还在笔试中问 “FOB 和 CIF 的区别”;珠三角的公司要求候选人 “熟悉 RCEP 规则和 AI 报关工具”,长三角的企业则更看重 “独立站 AI 运营经验”。这种区域发展的不平衡,让求职者陷入 “去哪里求职,准备什么笔试” 的选择困难,也让企业感叹 “本地招不到人,外地人才不愿来”。
在这种双向困境中,”外贸直通职” 这样的平台正在成为破局的关键。就像青岛自贸片区搭建的稳外贸直通服务矩阵,通过 “平台 + 热线 + 服务管家” 的模式解决企业难题一样,面向求职者的 “外贸直通职” 也在连接企业与人才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 它不仅能筛选出真正专业的笔试题目,还能提供 AI 技能培训和模拟笔试,根据求职者的技能匹配合适的岗位,减少 “投错简历、答错考题” 的无效努力。当企业和求职者都在黑暗中摸索时,这样的平台就像灯塔,能让双方的舞步找到合拍的节奏。

四、破局者的工具箱:穿越外贸求职迷雾的指南

面对 “旺季不旺” 的招聘市场和层出不穷的奇葩笔试,外贸求职者与其抱怨 “生不逢时”,不如打造一套 “破局工具箱”。2025 年的外贸职场已经不是 “投简历等通知” 的时代,而是需要 AI 技能、策略、技巧和一点点运气的 “智勇大冲关”。那些成功拿到 offer 的人,往往不是最优秀的,而是最懂得如何避开陷阱、抓住机遇的。
破解奇葩笔试的第一步,是学会 “鉴别笔试含金量”。专业的外贸笔试应该像一把精准的尺子,能测量出候选人的真实能力和 AI 应用水平;而奇葩笔试更像哈哈镜,只会扭曲你的优势。区分二者的简单方法是 “三看”:看题目与岗位需求的关联性(让外贸岗做复杂 AI 编程题显然不合理)、看评分标准的专业性(是否有明确的 AI 应用评分维度)、看笔试时间的合理性(45 分钟做 50 道 AI 难题肯定有问题)。遇到明显不合理的笔试,大胆放弃也是一种智慧,就像一位求职者说的:”连笔试都做不好的公司,能指望它管理好业务吗?”
针对性准备永远比盲目刷题更有效。跨境电商 AI 运营岗的笔试重点在平台规则和 AI 数据分析,那就多研究亚马逊、TikTok Shop 的最新政策和 AI 工具;传统外贸岗重视单证和谈判,但也需要学习 AI 辅助工具;外贸业务主管岗考察管理能力,就准备一些 AI 团队协作的案例。深圳那位应聘户外用品公司的小张后来总结:”虽然遇到了 AI 三行情诗这种奇葩题,但占分最多的还是常规外贸知识加基础 AI 应用,把基础打牢至少能保证及格。” 对于专业题,比如服装尺寸表 AI 翻译、客户投诉邮件 AI 回复,提前练习行业经典案例能大大提高通过率。
“反套路” 技巧能帮你在奇葩笔试中脱颖而出。遇到脑洞题不要慌,这其实是展示思维能力的机会。被要求 “给外星人设计 AI 谈判策略”,可以从 “了解对方需求(星球环境)— 用 AI 分析产品优势(抗辐射功能)— 建立信任机制(星际信用证 + AI 合同审核)” 的专业角度作答,既展示外贸思维又不失创意;面对 AI 玄学测试等题目,保持中立态度即可,没必要刻意迎合。某 HR 透露:”我们其实不看 AI 性格测试结果,只是想观察候选人面对无厘头问题时的反应,冷静理性的人更适合做外贸。”
善用工具能让笔试准备事半功倍。阿里巴巴国际站的 AI 翻译直通车、外贸百宝箱等工具,能帮你熟悉外贸常用的翻译技巧和汇率计算方法;”外贸直通职” 平台上的 AI 笔试模拟题和行业解析,能让你提前了解不同企业的出题风格;甚至 AI 工具也能派上用场,用 AI 生成客户邮件回复模板,再根据自身经验修改,既高效又专业。但要记住,工具只是辅助,真正的外贸能力还需要在实践中积累。
拓展求职渠道比死守招聘网站更靠谱。外贸企业更相信行业内的推荐,加入外贸社群、参加线下沙龙,不仅能获得内推机会,还能提前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青岛自贸片区通过 “稳外贸直通车” 收集企业诉求的做法,给求职者的启示是:直接对接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往往比通过第三方平台更有效。”外贸直通职” 这类专注外贸领域的平台,能减少信息差,让你避开那些喜欢出奇葩笔试的企业,精准匹配重视专业能力的雇主。
提升 “AI 软技能” 正在成为外贸笔试的加分项。数据分析能力(能看懂 AI 生成的 Google Analytics 报表)、数字化工具使用(会用 AI 写开发信)、跨文化沟通(了解不同国家的商务习俗并用 AI 辅助),这些都能在笔试中为你加分。某跨境电商企业的笔试题里有一道 “如何用 AI 工具推广产品短视频”,有应聘者附上了自己用 AI 生成并修改的 15 秒产品视频,直接拿到了面试直通卡。随着外贸数字化转型,这些软技能的重要性会越来越高。
面试阶段的 “反向背调” 能帮你避开坑企。通过企查查、天眼查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避免入职后遭遇欠薪;在脉脉、知乎上搜索公司评价,看看员工对笔试和管理的吐槽;面试时观察办公环境和员工状态,这些都能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如果面试你的 HR 对 AI 工具一知半解,或者回避薪资福利等问题,就要提高警惕了。一位资深外贸人提醒:”好的外贸企业不仅产品做得好,招聘流程也会专业规范,尊重候选人的时间和能力。”
持续学习是应对行业变化的终极武器。2025 年外贸出口中机电产品占比持续提升,对东盟进出口保持增长,这些数据背后是岗位需求的变化 —— 懂技术的外贸人才、熟悉东南亚市场的 AI 运营专员更吃香。利用企业提供的云课堂等学习平台,或者 “外贸直通职” 上的行业课程和 AI 实训项目,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才能在笔试中应对自如。就像那位最终入职深圳某科技公司的外贸业务主管说的:”他们的笔试确实有难度,但考的都是实际工作中会遇到的 AI 应用问题,这种专业态度让我对公司更有信心。”

五、外贸人的未来:在 AI 浪潮中寻找确定性

外贸行业的招聘乱象,终究是转型期的暂时现象。2025 年前 7 个月 25.7 万亿元的进出口总值背后,是无数外贸企业的韧性与创新,这个庞大的市场永远需要优秀的外贸人才。招聘旺季不旺,反而能让真正热爱外贸的人沉淀下来;奇葩笔试再多,也掩盖不了专业能力和 AI 应用水平的光芒。那些经历过笔试洗礼、最终找到合适岗位的外贸人会发现:行业的未来不在招聘试卷上,而在每一笔真实的订单、每一次成功的 AI 辅助谈判中。
“外贸直通职” 的价值,不仅在于连接企业与人才,更在于传递一种专业精神 —— 外贸行业的门槛应该是对国际贸易规则的敬畏、对客户需求的理解、对市场变化的敏感,以及对 AI 工具的熟练运用,而不是无厘头的考验和玄学测试。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求职者通过这样的专业平台对接,奇葩笔试自然会失去生存土壤,招聘旺季也会回归它应有的热闹与活力。
最后送给所有外贸求职者一句金句:外贸之路从无坦途,AI 笔试奇葩终是插曲,专业能力加 AI 技能才是航船,”外贸直通职” 为你导航,旺季风景自会遇见。

发表评论